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网页-服务

展览品跨境物流服务

连载 邱少梅长篇报告文学《有一个港区叫南沙》(五)

时间: 2024-02-27 04:30:41 |   作者: 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网页

  本期出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沙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少梅。本期连载她的长篇报告文学《有一个港区叫南沙》,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王俊康作序。

  投产初期,南沙港区一期如一叶搏击海浪的孤舟,在险境中风雨飘摇,砥砺前行。年轻的员工们用他们的热情、激情与才华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或感人、或励志、或惊险、或和谐的华彩乐章。往事如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困难重重,却如歌如诗,值得一生珍惜与回味。

  2004年9月28日,在喜庆南沙港区一期投产的同时,也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三艘内贸船和一艘外贸船同时集结在码头前沿等候装卸,大战在即。

  随着一声长鸣的汽笛,透过十二楼通透的玻璃,望着第一艘外贸船“中海盐田”号缓缓进港,计划组长覃宇超心跳加速,拿笔的手都在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时间就是金钱,对于航运物流业尤其如此,船舶待港时间越长,意味着船公司的经营成本越高。误了船期,客户的损失将无法估算。

  “今晚再配不出来,都得执包袱走人,包括我。”一向沉稳的操作部经理刘怡森也沉不住气了,亲自坐镇计划室督导。紧绷的脸上顿时多了几道深浅不一的沟壑,语气强硬地下了最后通牒。

  前天,覃宇超接到了一封来自中海广州分公司的邮件,说“中海盐田”号将于后天晚上抵达南沙港区,请做好装卸计划。身材不高、责任心强的覃宇超便立即着手配载工作。

  那时他们的EDI系统与中海广州分公司的EDI系统还没有连接上,舱单数据大多数都要通过人工录入与校正,复杂而繁锁。而中海方的计划更改了数次,让原本就难配载的船更是雪上加霜。数据的录入动用了整个计划组,全体人员手工录入,再由计划组长进行校正,而每一个错误的信息都一定要经过复杂的人工反复校对才可以更正过来。由于当时的计划组缺少外贸船舶的舱单处理与船舶配载经验,加上人工数据处理出现了失误,每个箱的箱自重重复计算了,计算出来的货物重量已经很接近船舶的限载重量,再加上箱体重量,超出了船舶的负荷,导致没办法适载。计划组编制的数个配载方案均没有正真获得船方的认可,船方认为货物重量太大,影响到船舶海上航行安全。

  多个方案被否定,让船方对南沙港务公司计划组的配载水平持怀疑态度。一天过去了,配不出来;两天过去了,配不出来;三天过去了,船已到港,还是配不出来。

  客方及己方双重压力如两座大山,压在了覃宇超的身上,他额头的皱褶更加深了几分。整个计划组一时间如临大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一边配载一边装卸。

  10月1日上午,举国都在欢度国庆,广州港集团公司针对“中海盐田”号的配载情况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决定请求中海上海预配中心派配载员前来南沙支援。中海配载员与“中海盐田”号的外籍船长一起配载,最终船方还是不认同配载方案。

  10月5日,由中海上海预配中心直接下指令,按预配中心的配载方案进行装船,“中海盐田”号才得以装货驶离了南沙港区。

  “这艘‘中海盐田’号在南沙港区一共待了七天时间,跟现在十来个小时就配载并装卸一艘船来比,无异于龟兔赛跑,创下了我司开港以来待港时间最长的纪录。”说起这艘“中海盐田”号,覃宇超至今仍心有余悸,这次配载仿如他的祖父当年跟随白崇禧南征北战般艰难,“这是我们公司第一次配载国际大船,第一次跟外国船长打交道,无论这次配载成功与否,都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客观地说,在南沙港区一期投产初期,中海、中远等船公司没有因南沙港区各项设施不完善、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而拒绝前来,而是给予了南沙港务公司员工锻炼的机会与充够的包容,并提供无私的技术援助,让他们不断学习、慢慢成长。在“利”字当头的当今社会大环境下,能有几个客户能做得到?对这些扶持南沙港区一路成长的客户,他们的理解与包容,南沙港人应当心怀感激。

  2004年6月7日,12名新入职的员工中有一位特别引人注目:他中等身材,拖着两个超大的“红白蓝”蛇皮袋,一身简单的衣装,一口恩平土话,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憨头憨脑的,一看便是一个踏实肯干的老实人。他叫陈慕庆,先前在台山港工作,一见到南沙港务公司的招聘信息,想都没想就跑了过来。

  当时的南沙港区尚未投产,办公室也是租赁来的,陈慕庆不得不找个小旅馆暂时安顿下来。先在广州港技校参加培训,然后又被派往上海港跟班学习。从上海港回来后,南沙港区已经投产。在新人众多的新港区,有过几年工作经验的陈慕庆很自然地当上了师傅,走上了计划配载员的岗位。计划配载是码头操作的前哨,这个工作没做好就不能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有一天,组长刘志南接到“中远鲁河”号的配载任务,说第二天晚上“中远鲁河”号就靠泊码头了。因当时的系统还处于初始阶段,船舶的配载不单靠手工操作,而且配载出来后也得不到系统的确认,这让配载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奋战了一昼夜,刘志南和陈慕庆还是未能配载出来,此时船舶已经靠岸了。没有配载计划的指导,船就只能停在岸边干等,双方的资源都得浪费,怎么办?中远那边催得很急,误了船期,中远公司将损失惨重。没办法,只得边配载边作业,终于在第二天傍晚完成了整个配载工作。

  晚上,劳累至极的陈慕庆还牵挂着这艘船,虽然疲劳却总是睡得不踏实,心里有一种不祥预感:难道配载存在问题?

  一看闹钟,指针指向两点一刻。窗外漆黑一片,月色透过阳台的窗户洒下一片银辉。陈慕庆跑出门外,敲响了邻近宿舍的房门。熟睡的同事们被他一敲,都从睡梦中惊醒了,立即从床上弹起来,迅速穿衣来到617房集合。

  宿舍设施异常简陋,除了三张双层铁架床、三个衣柜外,便一无所有了。计划组、箱管组男男女女共20多人围坐在地上,拥挤得汗流浃背。一大沓(足有几十张)仓单铺在地上,大家分头去找,每找到一个上了船的箱便用笔划掉,一个一个地排除,5446个箱啊!大家找得头晕眼花。梁锦成连续上班了24个小时没休息,刚睡下便被陈慕庆吵醒了,累得眼皮直打架,但还是坚持着;刘志南这个只要一有空隙便能呼呼大睡的人,在震天的呼噜声中被人吵醒,这时也抖擞精神挑灯夜战。窗外秋风萧瑟,白天还酷似夏天,半夜里寒气袭来直入骨髓,大家接连打了几个喷嚏,却一心想着工作没有人回去拿衣服。

  夜幕沉沉,除了翻动纸张的沙沙声外,四周一片静寂。直到东方吐出鱼肚白,清晨的一缕阳光射进617房,大家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所有箱对好了,果然还有7个箱没配载!船装载完了吗?赶忙一问,船于凌晨五点装载完毕,已离开码头了,就相差了一个小时啊!大家不禁跌足捶胸。

  查问到“中远鲁河”号的下一站是香港葵冲码头,公司副总经理陈建军立即做出了用驳船装载这7个箱以最快速度追到香港的决定。限于当时公司的信息技术条件,这7个箱究竟存放在堆场的哪个角落不得而知。没办法,只得发动箱管、货运等相关职能室的人员到堆场查找。偌大的堆场,100多万平方米箱海茫茫,找这7个箱无异于大海捞针。在大家的众志成城下终于找齐了7个箱,立即装上驳船,在香港码头把7个箱顺利地装载上“中远鲁河”号。

  幸好补救及时,没有酿成服务事故。多亏了这些责任心强的“红白蓝”,这些基层一线的工作者是那样的不起眼,甚至被人忽视,但他们却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如那“红白蓝”包装袋,朴实无华却实在耐用。

  刚投产时,南沙港区一期散货较少,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协助中控和计划室寻箱,以弥补系统的不足。

  这天,货运业务员陈光英接到紧急的找箱任务后,赶忙戴上安全帽,穿上反光衣便一头冲进箱海里。

  虽然已进入秋季,但秋老虎的余威仍然肆虐大地,被炙烤的堆场地面冒着“兹兹”的热气,隔着鞋底仍觉得脚板滚烫。因穿着短袖衣服,陈光英两条手臂晒得发红发疼。迎着猛烈的阳光,他眼睛随着箱子一层一层地往上抬,对照着箱号,当目光到达第五层的集装箱时,眼睛被阳光刺得睁不开,泪水夺眶而出。根本看不清东西,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怎么办?陈光英猛然想起办公桌的抽屉里有一副太阳镜,只得徒步回去,再返回,来回便折腾了一个小时。

  晚上回到家,陈光英发红的手臂便开始褪皮,涂了药膏还是隐隐作痛。第二天还得进堆场找箱啊,他只得又在伤口上“撒盐”。碰了几次钉子后,陈光英便学“精”了,每天上班前得检查一下背包的物品,太阳帽(罩在安全帽外面)、长袖衫、太阳镜、大瓶装的矿泉水、手电筒,缺一不可。尽管这样,白皙俊俏的陈光英还是被晒得黑不溜秋。

  陈光英可以称为当年南沙港区一期的“第一美男子”,身材高大挺拔,模样年轻英俊,而且还是集团领导的亲戚,肯如此牺牲“色相”,奔走在现场一线忍受日晒雨淋,确实需要很高的境界。

  进堆场找箱,多数情况下是两人一组,陈光英经常与颜梅红搭档。都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两人有说有笑的,多少缓解了找箱的寂寞与枯燥。

  有一天陈光英上夜班,颜梅红家里有急事请了假,他只得只身走进堆场。集装箱一幢一幢地耸立在堆场,如一堵堵高大冰冷的围墙。堆场里也见不到一个人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陈光英借着微弱的月光逐个箱查找、记录,一些放在高处的箱,只得打着手电筒,集中光束射向箱号。蚊子稍闻到人的气息便围拢过来猛烈袭击,让人不敢驻足太久,只得拼命走动。黎明时分,夜更加深沉,四周万籁俱寂。走了一晚人也乏了,走着也打瞌睡。忽然听到“悉悉簌簌”的老鼠声,一个激灵陈光英被唤醒了,与鼠为伴继续工作。

  “想不到这些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却成了我工作的好伙伴,老鼠的叫声在那种环境下显得特别地美妙、动听。”多年以后,陈光英回想起当年的工作环境竟然多了几分留恋,扬起俊脸不禁自嘲起来。

  2004年9月6日,卢伯辉满怀憧憬踏上南沙港区一期码头的土地。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对这片正在开发的热土的第一感觉是“心凉”。他感到南沙港区特别荒凉,码头方圆十公里没有一座多余的建筑物,到处是鱼塘、农田;码头的太阳特别毒,在堆场呆一会,娇嫩的皮肤就受不了;生活条件特别差,就着洒水车洗头洗澡。有一次洗着洗着,洒水车突然没水了,只得到岸边提上一桶海水,从头淋到脚,泡沫冲掉了,但浑身皮肤粘糊糊的很不舒服。晚上,卢伯辉躺在铁架床上酷热难耐,面对四壁,辗转反侧。

  他是广州港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身材高挑瘦削,英俊的面孔带着一脸的稚气!因一位在广州港集团工作的亲戚说了句“南沙港区最有前景”,便放弃了新沙港、西基港等条件成熟、待遇优厚的单位,毅然选择了南沙港区。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样的生活条件给他当头一棒。

  他于1985年出生在广州的一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便被父母呵护在精心营造的温室里,从来就没离开家里超过一个星期,刚步入社会便如同从天上掉进了深渊,呆在这个条件极差的港区三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心理落差实在太大了,他何尝想过会受这样的苦啊!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选择来了,就得坚持。那时桥吊司机共有30名,其中有15名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广州本地人。但面对这样的环境,卢伯辉们个个都憋着一股劲,没有一个退缩。

  “你知啦,才30个人,谁落后都会好显眼的,个个都不想当‘衰仔’。”卢伯辉道出了大家的内心想法。

  虽然他们入职南沙港务公司之前已在广州集装箱公司(简称GCT)实习,但一来到南沙港区还是傻了眼:只见到巍然耸立的超巴拿马集装箱装卸桥(简称桥吊)比GCT的桥吊高了足足10米!GCT的桥吊只有28米,而南沙港区的是38米,后期采购的更高达45米。本来就没有实操经验,技术欠缺,10米的高度差更让他们发憷。

  30名桥吊司机中有工作经验的只有石晖明、余锐华和林嘉等寥寥数人,其余的都是新手。不得已,这几位老大哥只得充当以老带新的师傅。自9月7日至9月27日,他们利用吊空箱装卸驳船,一遍又一遍地与中控、拖车配合,在短短的20天内反复演练、不断地进行人机磨合,尽可能地掌握机械性能。大家相互交流、暗暗较劲,形成良性竞争。

  有一天,龙穴岛的天空瓦蓝瓦蓝的,朵朵白云卷在天边,被阳光镀上了一线金边。桥吊上的卢伯辉极目远眺,对岸相隔10海里的深圳机场楼房鳞次栉比,清晰可见。更远处,香港大屿山的轮廓若隐若现。傍晚的夕阳如一面五菱镜把光束集中反射到海面上发出耀眼的光芒。突然,离岸100米处有两三个小白点,时而扭着优美的弧线上下翻滚,时而自由地畅游,如湛蓝的画布点缀的三朵白花。卢伯辉定眼一看,不禁惊讶得张大嘴巴,原来是白海豚!这种难得一见的奇景一扫卢伯辉多日来的苦闷,成了他们情绪的调节器,演练起来更起劲了。

  9月28日投产后,4250TEU的“新”字头集装箱船已驶进港区,此时,这30名桥吊司机显得胸有成竹,操作起来说不上得心应手,但也能不出差错,能做到这点,对这帮“新仔”来说确实成绩不俗。

  说到当年的收入,卢伯辉不禁摇头,最初入职的九个月,每月领着500元的实习费,转正后半年里实收工资仅1100元至1400元。南沙港区唯一的吸引力就是发展前景,他们如曹军一样望梅止渴,激发起无穷的生产热情。

  “当时虽然条件艰苦,但做得很开心,领导一声令下便一呼百应,大家齐心协力。”卢伯辉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仍生出无限的依恋。

  卢伯辉是南沙港区一期创下第一个装卸纪录的司机,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便创下了86TEU/桥•时的最高装卸效率,虽然相比现在的121TEU/桥•时显得微不足道,但在当年确实是平地炸响了一声惊雷,卢伯辉也成了广州港集团的名人和典型。现在的卢伯辉已经升任操作部作业大队的副经理,跻身管理层行列。

  一晃十年过去了,当年青涩的小伙子如今已为人夫、为人父,又一个十年后,他们也到了职业生涯的末期了。因为高空作业对身体的要求非常高,一般桥吊司机的职业生涯普遍在45岁,达到50岁的凤毛麟角。“像我们公司这样的工作强度,很难熬到50岁。”说到此,卢伯辉忧心忡忡,黯然神伤。

  无疑,如何延长桥吊司机的职业生命是一个企业步入稳定、成熟期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投产初期的作业组只有65人,其中桥吊司机30人、龙门吊司机30人、正面吊司机2人,是余锐华、张斯华、钟奇标三人各带一个作业小组作业。

  说起作业,虎背熊腰、身材敦实的余锐华无疑最有发言权。他1995年就入职黄埔公司工作,后来又到广州集装箱公司(GCT)打拼,已有10年的桥吊司机工作经验。于2004年9月1日入职南沙港务公司,这对投产初期的南沙港区来说如获至宝,一入职便委以作业组长的重任。虽然比原单位GCT足足少了2000元收入(实收工资未到2000元),他还是义无反顾,就是冲着南沙港区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我们当时真的是当了整个作业组的保姆,司机的技术操作、吃喝拉撒睡等生活安排、思想动态我们都得管。”作为一位基层管理者,余锐华感受极深,“投产初期大半年从来就没休息,如真有要事必须休假,只得替另一位组长值班,连值16个小时,才能腾出一天的休假。”

  让余锐华感触最深的是当年的送饭工作。当年8台桥吊、16台龙门吊司机的送饭任务落在了三名作业组长身上。公司投产初期的经费不足,公务车极少,送饭只得靠两条腿,提着20个饭盒,绕着长1400米、宽520米的堆场团团转,逐台桥吊逐台龙门吊地送饭,光送饭就要从12点送到下午2点。

  “当时真的没计较那么多,一心只想着把工作做好。”余锐华说得很坦诚,脸上看不出一点委屈的痕迹。这样的保姆工作不要说是管理人员,就是普通员工也不肯拉下脸来做,但余锐华等三名组长却整整坚持了一年,无论刮风、暴雨、烈日、严寒。

  基层管理人员要能服众,光靠知识和管理上的水准还不够,人格魅力也很重要,要能跟他们打成一片,如兄弟般关心和爱护他们。余锐华说,当年这些司机大部分还不到20岁,那时网络还没有现在发达,人还是很单纯的,一旦认可了组长的为人,怎么吩咐就会怎么做,非常讲义气。论工作,余锐华已有10多年的工作经验,桥吊装卸技术非常娴熟;谈人生,他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工余时便约上组员喝啤酒聊天,为他们排解工作和生活上的烦恼,俨然是他们的老大哥。

  那时南沙的海鲜价廉物美,有时他们也会相约到附近的渔船上吃海鲜,九节虾、肉蟹、毛蟹、黄眉头……这些生长在咸淡水交界的海鲜味道特别鲜美,个个大快朵颐。在享受美味的过程中,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大家袒露胸怀,互吐心声,工作的、生活的,事无大小在此可以一一倾诉,同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

  “那海鲜实在太好吃了!那段时光也很值得怀念。虽然工作辛苦,但我却天天盼着上班,人如铁人般却一点也不觉得累。”余锐华回想起当年仍然回味无穷。

  工作环境决定着人的工作热情,人若处于一个愉快的工作环境,便会浑身充满了许多活力,极大的提升工作的积极性,环境留人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课题。

  “那时作业组人员少,基本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管理人员跟司机的沟通更加顺畅,关系更和谐。现在员工队伍庞大,必须实行制度化管理,奖惩更分明,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够。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港口,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是必然的,我们基层管理人员得转变观念,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让公司走得更远更好。”这是余锐华的肺腑之言,也是南沙港区一期管理人员的心声。

  信息部软件工程师李戎虽然身材微胖,却也冷得发抖,早早便钻进被窝里,暖洋洋的他很快进入梦乡。突然手机铃声大作,打破了他的美梦。听对方说了一下指令系统遇到障碍的情况后,李戎指导对方解决了问题便又倒头睡下。

  但不久后,手机铃声又急促地响了起来,李戎淡定地接过电话。对方急促地说:“不知怎么回事?两个小时前发的指令系统出不来,一大堆指令塞在系统中。”这是唱哪一出?李戎知道遇到了棘手问题,再也无法淡定了。他赶忙站起身穿好衣服,耐心地听着对方的描述,越听心里越发怵。其间换了两块手机电池,一直讲到凌晨三点,仍旧没办法解决问题。李戎不得已之下,只得冒昧地拨通了上海华东电子的维护商电话。

  “由于系统先天条件不足,随公司业务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很多新问题突显出来。再加上我们公司为了做好服务,实现用户许多不按常规操作的要求,导致系统的处理难度加大,这些都得靠我们自身的技术力量去解决。我们担心的不是主生产系统,主系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若有问题,也是局部或自己能控制处理的。我们最怕底层系统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如操作系统或数据库。”李戎自信中带着几分无奈。

  有一次,一个数据库因堆积了太多数据影响了运行效率,于是决定删除部分历史数据。谁知在处理过程中,刚好碰到了数据库的一个Bug(错误),导致现场系统不能登陆。即使当场咨询了华东电子及第三方,他们也不知道问题所在。解决这类问题,只有找到数据库方面的专家或购买厂方的服务,但价格相当昂贵,远远超出了刚投产不久的南沙港区一期的经济承受能力。

  李戎想到了一个专家,一个Oracle ACE Director,这是厂方授予对甲骨文数据库有特殊贡献的一个称号,一向行事谨慎的李戎只得大着胆子尝试着联系这名专家。专家立即查询到联系方式,通过电话联系了解了详情,远程检查数据库,并查询知识库。其后专家给出了指导结论:应该是在执行命令时的特定环境碰上了系统的一个Bug(错误)。按照专家的要求执行了两条命令,现场系统即可恢复。

  事后,李戎把这次险情形容为“在刀尖上跳舞”。为啥?因为处理稍有不慎便会使总系统瘫痪,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类事情经历多了,反而胆子越来越小,因为了解得越多,才深感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不了解;一个命令执行后会产生希望的结果,但不知道还有没有其它结果是自己不知道的。”李戎紧皱了一下眉头,眼睛望向窗外的码头前沿,眼神充满了担忧。

  从事信息工作犹如置身于没有硝烟的战场,看似轻松,只需动动手指头,但是一个错误的指令足以让巨额资金人间蒸发、让码头生产彻底瘫痪。

  一个新码头的运作模式一般是:业务部门在前方先行,操作部门在后方快速磨合适应;业务部门想方设法搭建平台、扩大平台,让更多的航运企业、出口商参与进来。而港口平台需要口岸、航运、物流配套服务企业等热情参加、有效运作、高效运转才能成功。

  港口平台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一同搭建,硬实力的设备设施能够最终靠大量投资在短期内实现,而属于软实力的口岸环境则一定要通过长期的感情投资才能逐步形成。

  广州港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清政府时期的唯一通关口岸。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广州港就建成了国内三大集装箱码头之一的黄埔集装箱公司,但由于种种原因,它未能像上海和天津一样快速地发展起来。南沙港区的建成投产,寄托了广州港人发展集装箱业务的梦想。

  广州在口岸建设上也远远落后于上海、深圳、宁波等港口。再加上口岸单位与行政辖区不一致,譬如黄埔港区隶属黄埔海关,而南沙港区隶属广州海关,而广州海关和黄埔海关为同级海关,且均隶属广东海关分署。不同的海关在监管做法上有一些差异,特别是在现代化集装箱码头的监督管理模式上。

  南沙港区一期的投产使用,使广州港实现了从河港到海港的跨越,一跃成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五万吨级以上大港,这也给广州的口岸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南沙港区一期的投产,海关、边检、国检、海事等四个部门纷纷驻岛办公。因港区集中查验中心仍未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现场监管查验的工作人员只得暂时蜗在码头辅闸旁边的板间房内办公,家具简陋、设施落后、吃饭和上下班车辆的安排都不尽如人意。南沙港区一期成为了广州市办公和生活环境最艰苦的口岸,派来工作的人员如被流放一般,让人闻之色变。

  “起初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确实不高,到点就下班,让船东、货主相当被动。”时任业务部客服经理的方黔翼如是说。

  诚然,口岸环境对于港口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至关重要,但当时广州港的口岸环境和服务水平无疑落后于深圳港,主体问题是口岸单位和港航企业正处于磨合阶段,港航和报关报检、出口贸易等企业对新的口岸通关环境不熟悉,导致报关报检时间长、手续繁琐、口岸管理部门正常上班时间不能满足外贸运输的需要,转关不便等。对于一个一年365天24小时都得工作的港口来说,受口岸人员上班时间的制肘,确实不利于业务的开展。由于南沙港区建在龙穴岛上,没有配套生活设施,各相关口岸单位人员均从广州市各区坐车到龙穴岛上班,南沙海事处龙穴岛办事处主任龙建华家住黄埔,每天到龙穴岛上班只得搭乘南沙港务公司的员工上下班交通车。

  为此,公司业务拓展部想方设法说服口岸人员周六日加班,把当时仅有的两辆面包车用来接送口岸人员加班,公务车司机罗页里、温浩强、陈锦均、曾召坤毅然承担起轮流接送的任务。口岸人员居住地分散,必须把他们接送到家门口;他们对服务要求极高,四位司机感到压力很大,每月只拿到200元的加班补贴还得战战兢兢。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四位司机均赢得了口岸人员的肯定和尊重。

  为了取得口岸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建立融洽的口岸共建关系,在口岸单位进驻初期,业务拓展部从经理到负责口岸工作的业务经理、主管等人员经常轮流到各口岸单位办公室,与他们一起推心置腹地沟通业务、交流客户的观感和对南沙的印象,以及客户和船公司反映的问题等;业务拓展部建立周六周日值班制度,协调和处理通关和客户服务业务,利用周末值班时业务较少的机会与口岸工作人员一起座谈,加深沟通联系。部分口岸单位的人员从广州其他码头口岸调来,业务部在下班时间组织羽毛球等联谊活动,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沟通,跟口岸人员“混熟”,与口岸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此后,口岸单位的干部还将认识的客户带到码头参观,介绍给码头业务部门认识对接。每逢喜庆节日,公司联合中海、中远等船公司,组织与口岸单位联谊共建,每个口岸单位都热情参加,自组节目表演,平日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口岸官员此时也粉墨登场,在唱唱跳跳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一片其乐融融,良好的关系也延伸至工作中,一切尽在不言中……

  记得有一次,番禺检验检疫局的一位干部因为加班,没能坐上班车,打电话给业务拓展部经理吕焕波,要求派车送他回市桥的宿舍。当时吕焕波正与业务部其他同事刚到中山拜访客户正在返程路上,便直接从广珠东线下高速到港区接上国检干部。正值春夏相交的时节,从南沙到番禺市桥的路上,风一程雨一程,行至南沙港快速路上的市桥莲花山出口时,雷电交加、大雨滂沱,好不容易才把国检干部送到番禺检疫局宿舍。国检干部临下车时无限感慨地说:“南沙创业真不容易,大风大雨见真情”。

  南沙港区一期针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广州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公司业务部及时组织口岸部门分别召开专题研究会,先后解决了船公司退税、改舱单等相关问题。

  2005年初,中国海运集团为了更好的提高船舱的利用率,向广州海关提出了在南沙港区开展内外贸同船试点业务的要求。当时的操作惯例是内外贸的货物不能在同一条船,必须分离。纵观全国所有港口,只有连云港有内外贸同船的业务资质。鉴于当时中海的箱量占了南沙港区一期一半以上,广州港集团生产业务部以及南沙港务公司立即组织口岸单位人员奔赴连云港考察,去上海参加海关总署的政策宣讲学习班,回来后积极着手申报内外贸同船监管场所。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2005年8月22日取得了从事《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或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承运转关运输货物》的试点业务,是我国第二家取得此项业务资格的港口,大幅度的提升了船舱的利用率,减少空载率,为客户节省了运输成本。

  经过口岸部门、船公司、港口及客户的共同努力,各口岸管理部门纷纷推出适合南沙港区发展的通关措施,“舱单互认”、“零待时”、“报检绿色通道”等。南沙口岸如今已实行了“大通关”,而且随着保税港区的封关运作,口岸管理部门进驻港区联合办公并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办公时间与码头作业时间同步。可以说,口岸环境的改善是南沙港区一期起步经营顺利,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的关键条件之一。

  2005年是南沙港区一期投产经营的第一年,这一年是起步之年,非常关健。广州市政府希望南沙港区一期首夺开门红,抢占市场先机,给南沙港区一期下达了当年100万TEU的生产任务。

  100万TEU是什么概念?是深圳盐田港投产五年后才达到的箱量。过了这个生产瓶颈后,盐田港才跨进井喷式发展阶段,并一发不可收拾。珠江三角洲是主要的货源生成地,竞争对手是拥有集装箱深水码头的香港、深圳、东莞和珠海等地的港口。

  这年,香港将达到1660万TEU的生产能力,深圳港的盐田、赤湾两港可达到1000万TEU的生产能力。珠海的高栏港、深圳的大铲湾和东莞的虎门港也蓄势待发,对南沙港区形成了围剿之势,南沙港区一定要抢占先机、站稳脚跟。

  南沙港区一期的建成投产是珠三角西部地区唯一拥有的集装箱深水码头,吸引西部货源是南沙港区一期投产初期的第一个任务。西部货源究竟有多少?心中无数啊!

  业务部两位业务经理陈荣、方黔翼背上一个装有矿泉水和面包的背包,便出发到连接珠江东西岸的虎门大桥蹲点统计。两人分别把守大桥的两侧,一辆、两辆、三辆……每通过一辆集装箱车便在“正”字上划上一笔,每小时约有100辆集装箱车通过。

  烈日当空,空旷的桥面没有一处可以遮阳的地方,桥面的温度达到了50℃,隔着鞋底的脚被炙烫得跳来跳去。背包里的三瓶矿泉水一个上午就喝掉了,下午喉咙干得直冒烟,然而此刻的他们已顾不上这些,眼中只有在桥上那一辆辆呼啸而过的集装箱车……

  三天蹲点后,货运量摸清了。他们还结合曾到南番顺中山等地拜访货代和出口厂家所了解到的情况,拟出珠江西岸货源的流向报告,为船公司开辟航线提供翔实、客观的依据。后来,中远广州中货公司尹为宇总经理到欧洲推介业务时就采用了这一些数据。这些办法是最原始的,但也是最实用的,最主要的是他们心中有了底气……

  完成投产初期的货源调查和珠江西岸经济腹地的业务推介后,该轮到商务组繁忙了。有外资班轮公司工作经验的陈静也是千头万绪,30出头的圆润一下子苗条了许多。她不仅要熟悉交通部的费规,还得了解掌握深圳盐田、蛇口等港口的收费标准。

  为迅速开展集装箱运输业务,吸引船公司来南沙港区开辟航线,商务组对国内先进集装箱码头进行多方调研,终于确定了“南沙港区起步经营费率”,并据此制定了一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起步经营集装箱费收体系,通过简化码头费收项目,推出大包干收费模式,简化了传统的客户多次办单、缴费的业务办理方式。

  那时公司的商务系统可以说是从零开始。2004年9月才有一个初步的系统,船公司的航线就已开进南沙港区了,他们只得一边操作一边摸索,依据公司的真实的情况向信息部及系统开发商华东电子建议商务系统的研发项目。依据公司的作业特点,需要与班轮公司、船东、货主商谈并签署作业协议,一共签署协议书60多份。国内航运业两大巨头中海、中远,以及达飞、阳明、韩进、长荣、太平船务等世界上的排名前二十位的集装箱外资班轮公司已有12家签署协议,港澳驳船协议有20多份,每份协议平均录入信息数4032条,一共需要手工录入24万条费率目录啊!

  时任商务专员的吴咏瑜回想起当年的录入情景还有些后怕,她说:“当时商务组只有两个人,静姐要负责与船公司商谈业务协议,录入工作落到我一个人身上,每天一上班就得做这项工作,连续几个月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录到头晕眼花,手指僵硬,后期患上了腱鞘炎,手指伸直都困难。”

  为确保完成100万TEU的目标,业务拓展部的人员每天如走马灯般转动,接待客户、走访船公司、组织并参加各种业务推介会。陈静说起了一段惊魂经历:那是2004年深冬的一天,他们在公司忙了整整一天后在经理吕焕波的带领下,开着一辆破旧的皮卡车到广州继续拜访客户。车走到南沙港快速路清河路段时,车突然爆胎,幸好高速路上车辆较少没发生事故。陈荣和方黔翼赶忙下车换胎。此时天色已晚,车辆在身边呼啸疾驰而过,所有在场的人被吓出一身冷汗。换完备胎后,惊魂未定便继续上路确保按时赴约。如今想来,陈静依然心有余悸。

  “你们当时那状态很不安全,不能第二天再去见客户吗?”笔者从陈静的言语中感受到当时那一刻的惊险。

  “投产初期客户就是上帝啊!无论如何也不能失信于客户。”陈静语气坚毅而平淡地说。

  公司建立服务班轮公司和大企业的客户服务机制,对于第一次到南沙港区的班轮,业务拓展部要准备“锚锭”(寓意航线永远挂靠南沙港区)模型礼物和果篮送给船长,并合影留念,以此建立良好的港航关系。通过这种纽带,将南沙港区的业务延伸到世界各地。

  2005年5月份,南沙港区一期离上半年38万TEU的生产任务还有一大截。这天,蔡锦龙总经理一回到公司便把刘怡森、吕焕波两人召到办公室,说:“你们两个部门分工,业务部主攻外贸船公司和航线引进,操作部主攻内贸船公司和航线引进。”并让刘怡森、吕焕波两人下班后立即飞赴上海,想方设法争取让中海集运公司安排加班船靠泊南沙港区。蔡锦龙盯着刘怡森一字一顿地说:“务必让中海调船,一天未调过来你都得留在上海。”

  下班后,刘怡森、吕焕波便急匆匆地奔赴上海,到达上海中海集运附近的酒店时已接近凌晨。由于没有预定酒店,正值上海举办博览会,酒店没有房间,并且价格高得离谱。两人只好一直往远郊走,一家又一家酒店找过去。两人又困又乏,实在走不动了。上海浦东的远郊四周蛙声四起,漆黑的夜幕着实吓人,想想明天一早要到集运公司,终究是只得忍痛住了一家他们都以为偏贵的宾馆。

  这还算不了什么。到上海自己能来,但要见中海集运的领导,可由不得他们了。他们背着包,站在老总的门口,你有时间来上海,中海集运的领导却没时间接待啊,刘怡森、吕焕波他俩只好这样等待着。先等了一个半天,又一个半天,整整等了四个半天才见到老总,见到后又得同老总“磨”……一连三个月,他们就这样蹲守上海!

  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整个广州港集团都在为南沙港区一期冲刺100万标准箱作全面动员。每周六有关人员必须到广州港集团开会,由陈洪先董事长亲自主持,还制定了《100万细化措施周报》,跟进落实各项工作。

  时间一分一秒地飞速逝去,眼看着离100万标准箱还有一定的缺口,集团上下都急得团团转,毕竟投产初期的南沙港区航线开辟有限。

  此时,心细的蔡锦龙注意到一个重要信息--船公司的空箱基地设在深圳。他赶紧派人想方设法把空箱吸引到南沙港区来,公司也迅速采取灵活的商务管理手段(如采取动态、固定空箱月保有量以及延长免堆期等多种空箱管理措施)以及阶段性优惠措施(延长船舶使费、货物查验费及港澳航线优惠期限)等等。于是,公司新增空箱19.2万TEU,为在投产的第一年顺利完成100万标准箱的目标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空箱优惠政策把外贸班轮公司吸引到了南沙港区,随后达飞、长荣、太平船务纷纷开辟欧洲、中东远洋航线年底,南沙港区一期开通内、外贸航线条),这让砥砺前行的南沙港区一期迎来了春天。

  “有了投产初期那段非人的历练,以后再碰到困难都会淡定从容地挺过去,这是南沙港区一期能不断跨越一个又一个坎,屡创奇迹的制胜法宝。”员工梁锦成如是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投产初期的种种困难不断磨砺着员工的意志,员工也在磕磕绊绊中伴随着南沙港区一期茁壮成长。

  邱少梅,出生于广东新会,1999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沙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纪实性文学专著有《好想有个孩子——一位大龄妈妈八年圆梦手记》、长篇报告文学《有一个港区叫南沙》、报告文学集《医魂》。作品散见于《文艺报》《中国文化报》《羊城晚报》《人民文学》《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华人》《家庭》等,主编文学作品集有《明珠湾畔》。与高小莉、徐肖楠等名家共同撰写报告文学集《丹心映南粤》。散文《听鼓浪涛声》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观音山杯”全国游记优秀奖;报告文学《礼赞生命——车小燕纪实》获河北省委、省文联“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征文奖;评论《金子般的眼泪,可怜更可贵》获得首届“志利杯”《落泪是金》读后感征文一等奖。